No.59 【浩然斯坦】如何面对低估后的继续下跌
Editor's Note
一条大河波浪宽,明天太阳依旧升起。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莫书房 Author 莫书房
文 | 浩然斯坦
公众号 | 莫书房
▍1. 画像
投资上有种现象:平时看到优质企业的股价高高在上,很多人高喊着“股价敢下来让我抄底吗?”,等股价真的狠狠地跌下来了,之前祈愿发誓的那帮人却瑟瑟发抖不敢买了,怕继续跌下去,造成“损失”。
这就是市场中大部分人的画像。
市场先生是疯的,如果股价从高处落下,很难保证恰到好处只跌到我们的买点,可能还没跌到买点就转头向上,也可能跌到买点后继续直线坠落。没有人知道什么价位是股价的底部。
投资者在股价下跌到合理区间后开始买入,一路买到理想买点,越跌越买,是合乎逻辑的操作。在自己心理承受范围内,投资者一步一步建仓,最后买到没钱是完全正常的。
如果不是企业生存土壤盐碱化了(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消失),那么买点之后股价的继续下跌,有钱就继续笑纳,没钱或已经买到了仓位上限,呆呆地看着就好。这一关通不过,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。
有人问著名投资人唐朝老师:“同样的资金,700买入和400买入,股数少了近一半,未来的收益会也差了近一倍,那些700左右买进腾讯的人,心情应该很煎熬吧?”
唐朝老师回答说:
“其实也不算多严重。记得2013年前后,我在220元开始加仓茅台时,最低跌到过118,持续了大概两年时间,和今年700加仓跌至400的也差不多。后来回望,无论是220还是158,118,都是送钱,差异并不是很大。差异真大的,反而是那个过程中,有没有买进并持有。
当然。如果知道400能买到,傻子才700买!只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,大部分等400买的人,等股价4000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不仅400没买,800也没买。就好比我200买茅台的时候,很多人等150,其实到了150,他们又等100,然后到1500的时候,后悔自己没有在118.01买入。”
似乎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,但如果让他碰到了理想买点后的继续下跌,他就是难受。
问题出在哪?
▍2. 缺乏股权思维
最大的问题来自还没有建立“股权思维”。
绝大部分人是厌恶下跌的,那种感觉就像赚到的钱又被抢了回去。下跌之所以让很多人难受,是因为人们在心中把“市值”等同于“银行存款余额”,把“浮赢”等同于“已经实现的盈利“。
要想减轻甚至消除回撤带来的痛苦,首先需要有正确认知,把“市值”与“银行活期存款余额”区分开,把“账面浮动盈利”与“已经实现的内在价值”区分开,把“股价波动”与“永久性损失”区分开。
长期来看,优秀企业股权的投资回报是最高的,远高于黄金、债券等投资手段,甚至超过一线城市的房产。企业股权投资者,通过股票占有的是优质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,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有生产力最高的一类资产,完全可以不依赖牛市变现,也能获得优异回报。如果企业真实盈利增长,股价不断下跌,投资者将获得难以想象的高回报,高到令人瞠目结舌。因为资本是逐利的,所以企业真实盈利保持增长的情况下,妄想遇到股价长期、持续地下跌的美事,几乎是不可能的,其他资本一定会逼你在股价上赚钱。
一旦进入投资市场,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深刻的股权思维。在法币时代,除了生火之外,纸币并没有其他有形价值,它的无形价值每年都在贬值,甚至越来越演变成财富瓜分工具,它的价值不可信任。股票投资最终是为了持有优质企业更多的股权,而不是为了赚“钱”。在股权思维下,所有短期的市值波动和市值回撤都是幻象,都是伪命题。我们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权份额,在我们买入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。无论短期内股价如何波动,我们的股票一股都不会少。
而股价大幅下跌之后,反倒给了我们买入更多股票的机会。股权思维的投资者应该知道,你未来长期都是市场买家,下跌才是对你有利的,给了你买入更多股票的机会;上涨会让你赚的更少——或者会成为诱饵,让你在高位赔大发了。
▍3. 人类认知的缺陷
人类的认知是有缺陷的。
来看看这幅图,说说哪根线更长?
这是著名的缪勒–莱耶错觉图,看这张图时,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下面的线更长,而如果找把尺子量一量,你就会发现其实两条水平线是等长的。
你肯定会选择相信测量的结果,然而,肉眼所见的依然是下面那条线比较长,这时你知道你的直觉欺骗了你。
想要消除这种错觉,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,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,坚持用事实来做判断。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,你就再也不会掉入缪勒–莱耶错觉的陷阱了。但是,你眼中所见的两条线肯定还是一条长一条短。
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,还有思维方面的认知错觉。
在投资上,我们往往更在意最新得到的消息。股市长期来看涨得很好,但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了,印象中只有近两年的频频暴跌。我们很容易把这件事眼前的状况,当成这件事的全部。
这就是近因效应,人类的思考很容易对近期因素给予更大的权重,而淡忘较为远期因素的影响。在暴跌面前,人们会恐慌,在暴涨面前,人们会兴奋。于是,暴跌时做出的计划一定偏保守,而暴涨后做出的计划一定偏乐观。
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会识别出这些错觉,遇到这种场景时用理性告诉自己,感觉是错的,不要用“感觉”、而要用事实和逻辑去做决定。
▍4. 恐惧
很多人面对下跌会不受控地恐惧,担心经济完蛋了,股市完蛋了,这家公司完蛋了。其实,真正让优质企业的生存土壤盐碱化的情况很少,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区分某个具体的危机,到底是长期崩溃的开始,还是暂时的短期扰动。
▍“这次不一样,股市要完蛋了!”——遭遇经济周期
1979年,面对持续多年的熊市,《商业周刊》曾绝望地问道:“股票死了吗?”但就在这之后不久,一个18年的股票牛市正式启动起来。
与1979年类似,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,股市暴跌,悲观情绪蔓延,当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,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似乎什么时候卖出手中的股票都是对的。
很多的人疑问已经不再是股票的估值是高了还是低了,而是“金融体系会崩溃吗?”
此时,霍华德·马克斯在给投资人的备忘录里回答道:“我们别无选择,只能假设这不是末日,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另一个周期的开始。”
他以一贯的冷幽默口吻说,“大多数时候,世界末日不会出现。”
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,马克斯的橡树资本总共投资了大约100亿美元,这些投资的收益为90亿美元。
这期间橡树资本最骄人的战绩来自对Pierre食品公司的1亿美元投资。2008年该公司濒临破产时,橡树资本收购了它,2017年以23亿美元出售。橡树资本在9年的时间里总共赚了22亿美元,获得了22倍的回报。
在一个稳定发展的国家,即使历经各种危机,股市依然不会完蛋,它依然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渠道。人类社会的发展常常是走两步退一步,不要在退一步的时候放弃希望,投资中最贵的一句话就是“这次不一样”,其实没什么不一样,投资者还是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点信心。
▍“这家公司要完蛋了!”——优质企业遭遇短期困境
1963年,一个叫做蒂诺·安杰利斯的骗子买下一些大豆色拉油,储存在仓库里。这种色拉油在商品市场上每天都有市场报价,所以骗子以色拉油的库存仓单作为质押,从51家银行获得了贷款。
美国运通经营仓库储油罐,并出具库存仓单证明色拉油确实存在,并可供交易。很多银行以此为依据,向这个骗子发放了数千万美元的贷款。
这个骗子将大多数油罐注入了海水,只是在海水表面浮了一层真的色拉油。当美国运通和银行派人来检查时,他们会从罐仓里液体的表面取得样本,结果以为油罐里装满了的色拉油。
1963年农作物歉收,苏联需要进口大量色拉油。骗子的胆子越来越大,想操控市场赚大钱。他动用贷款从经纪商那里融资,买入油料期货。
没想到,美国政府对苏联实施油料禁运,导致价格崩溃。骗子破产了,贷款银行总计损失超过1.5亿美元,他们找到美国运通希望得到赔偿。这个消息使得运通的股价断崖式暴跌,从64美元跌到38美元,分析师们担心公司能否存活下去。
20世纪60年代早期,美国运通公司是占有60%的市场份额的世界上领先的旅行支票提供商,同时也是信用卡领域的龙头。巴菲特在奥马哈他最喜欢的一家餐厅进行观察,他发现一般人照常使用美国运通卡付账,完全没有受到华尔街色拉油丑闻影响。
巴菲特又到其他使用信用卡的餐馆和场所观察,发现商家依然接受美国运通卡;他到不同的银行和旅行社,发现人们依然喜欢使用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;他与美国运通的竞争对手交流,发现这些同行依然认为运通是个强有力的对手;他询问一些朋友,在奥马哈之外的地方是否还能使用运通卡和运通的旅行支票,结果是他们依然认可运通的服务,认为这个丑闻对公司主营业务毫无影响。
由此,巴菲特得出结论:尽管它在色拉油事件上栽了跟头,美国运通的经济特许权依然完好无损。这是一家拥有定价权的公司,它在信用卡行业内居于支配地位,未来也将继续保持这种地位。
1964年年初,巴菲特开始买入很多美国运通的股票。到1964年6月,巴菲特合伙公司一共持有将近300万股运通股票。
巴菲特支持运通与几家银行签署了一份6000万美元的和解方案,美国运通的股价随之迅速回升。
到1964年11月,巴菲特合伙公司已经持有美国运通超过430万股。到1965年年初,这项持股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合伙公司1/3的资产总值。巴菲特继续买入,到1966年,合伙公司花了1300万美元持有了美国运通5%的股份。到1967年,运通的股价上升到了180美元/股,在这个价格,巴菲特卖出了大多数持股。
很多巨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于优秀的企业遇到意外困境。企业的经营不会一帆风顺,但遇到的大多不是让土地盐碱化的困难,对于短期困难造成的企业经营困难,股价下跌时恰恰是买入良机,随着股价下跌,风险也下降了,正是风险最低回报最高的时候。当优质企业的护城河依然稳固,股票被错误地低估,聪明的投资者就应该把握住这巨大的机会。
▍“这家公司要完蛋了!”——优质企业遭遇周期波动
很多行业具有周期性。例如依赖广告收入的媒体公司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相当敏感,整体经济状况会影响广告收入,造成营业收入的周期变动。基于广告业务的公司的营业成本相对固定,在宏观经济上升周期毛利率常常被放大。而当整体经济状况疲软时,广告费是公司管理层要削减的第一项费用,广告收入就会锐减,广告行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必然会减少,大幅降低毛利率。反映在市场上的,就是广告业务公司的股价会在经济下行期下跌。
巴菲特举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滑雪中心的例子。
如果你在经营一家小型滑雪中心,而且已持续了30年,每年的净利大约是40万美元。在这期间,总是有几个年度生意特别好,年净利可达到70万美元。当然,假如遇上不下雪的年度,就没有任何收入。
面对这种状况,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某年度没有下雪以致没有任何收入,而就认为这个滑雪中心的价值比较低。因为人们知道这种气候上的循环变化虽然偶尔会让人望天兴叹,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个丰收的好年,这不过是事业经营免不了会碰到的起起落落罢了。也就是说,当投资者在衡量企业的价值时,必须把这些经营上所面临的各项变数加以全盘考量,这样才比较合理。
如果你的滑雪中心已是一家上市公司,那么对于市场上那些以短线进出为操作目的投资者,会因为盈利的变动而对公司的价值做不同的评价和衡量,反映在股价上的情况就会是:该年度下雪营收大好时,股价将会被哄抬而上,反之,则股价会跌至谷底。
对于理解经营周期的投资者来说,不下雪的年份,反倒是给了投资者难得的买入良机。
▍5. 追求“完美
有人问:“我从合理估值就开始买腾讯,一直买到低估时已经没有仓位了。吸取教训,茅台想要等低估才买,结果没有买到。”
唐朝老师评价说:“这个东西,没有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两全法。无论哪种,都有利有弊,享受其利,承受其弊,不要坏了心情就好,反正最后都是赚,哪种赚的多还真不好说。但若是想两头逮住赚到尽,通常反而可能更糟。”
总有人既想要长期有效,也想要占尽短期的便宜,想“完美踩点”,这个问题推到尽,就是太贪婪。
“完美踩点”的投资方法,有吗?
我认为没有,不可能有一个方法能够在所有市场中都跑赢,一个方法长期有效的前提,就是短期会间歇性的失灵。逻辑上来说,如果短期一直有效,会导致大量的人采用该方法,从而导致该方法长期失效。
对一个投资者来说,更值得追求的是长期有效,因为一家优秀企业的长期回报已经让人满意了。
为了澄清这个问题,我们按照唐朝老师《价值投资实战手册》中的计算方法,不去看茅台、腾讯、泸州老窖这些大牛股,用看起来普通的洋河,陕煤,古井贡作为示例。
以上市那年的半年或年底的收盘日股价,买入20万元的股票,之后傻坐。为方便计算,假设年度分红送转均在次年6月30日当日到账,买入一律以当天收盘价成交。保守起见,股息税一律按照10%假设,买入股票的交易税费按照0.5%标准扣除。截止2021年12月底,得到以下数据:
洋河股份上市以来回报
陕西煤业上市以来回报
古井贡酒上市以来回报
古井贡B上市以来回报
在上市那年投入20万元,之后完全呆坐,截止2021年12月底:洋河12年6.93倍,年化17.5%;陕西煤业7.5年2.97倍,年化15.6%;古井贡酒24.5年47倍,年化17%,而如果买的是一直低估的古井贡B,投资同一家企业的收益竟然提高到了24.5年86.87倍,年化20%。
这呆坐不动的收益已经非常可观了,你并不需要“完美踩点”就足够得到富裕人生。如果过分追求“完美踩点”,更大的可能是“踏空”,失去这唾手可得的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的收益。
投资者真正要关注的,应该是企业真实盈利的增长,只要它是增长的,股价的波动就只是送钱多与少的区别。股价上涨导致你的短期回报上升,长期回报下降;股价下跌导致你的短期回报下降,长期回报上升。
市场短期是投票器,可能并不理智,但长期看,市场作为称重器是最公平的。投资是在纷繁的因素中找到少数重要且自己能把握的因素,利用大数定律,不断用复利积累收益。作为投资者,单纯希望“完美踩点”是过分贪婪,需要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,坚持长期有效的策略。
-END-
关于号主“价值投资好文推荐”:
关注了上百个夹头好友的公众号
每天阅读公众号文章时长大于一小时
日更中,每天分享一篇价值投资好文
关注价值投资好文推荐,我们一起欣赏更多价值投资好文🌷: